菇農使用石灰會出現哪些問題?平菇生產中,菇農一般的做法就是,打聽一下別人在培養料里放了多少斤白灰,然后自己就照搬去做了。結果當然是菇長的不好啦。
PH值是什么?它是代表酸堿度的指標值。白灰又是起什么作用的?白灰主要的作用是調整培養料的酸堿度的。也有專家說是增加鈣元素的(其實他是避重就輕了)。
這里普及一下:培養料在拌料之前是干燥的,其中的微生物是休眠狀態,一旦加水配料后,微生物快速繁殖,呈幾何級數增加,料溫也迅速上升。這個過程產生大量有機酸,也就是說培養料的酸性增加了。在培養料里放白灰是干什么的?它就是來中和那些酸性的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“酸堿中和”的道理。請問,平菇菌絲生長需要什么樣的酸堿度環境呢?筆者建議PH=7的范圍里(不大于7)。
但是,現實生產實踐中存在著“違規”現象。
一,菇農不懂技術而盲從。
還得回到一線實際中來,菇農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而盲從。比如,有人問你“一百斤培養料里加多少斤白灰合適呢?”,實際上怎么回答都是有問題的!為什么?因為到處都是變量。比如,白灰的質量有不同,生產的季節也有不同。舉個例子吧,有位朋友打聽別人每百斤培養料放了三斤白灰,他也照做了。我們過去一看菌絲像“雪花”狀一樣,發菌很困難,可是參照物那家菌絲很正常。 我們“望聞問切”以后得知,這人太細致了,買白灰的時候,一塊一塊手撿的好的白灰塊??傊?,白灰的質量太強了,這就等于把白灰放多了,也就是說,培養料的堿性太大了。我們用PH試紙測量對比驗證,他的PH=9,參照物那家PH=7。
應該怎么做才務實呢?其實很簡單“把菌絲生長的環境的酸堿度調整到PH=7就可以了”??!怎么理解這句話呢?意思是滅菌后的培養料PH=7(不能太高了)。這才是真經呢,一般的白灰放1%~2%就可以了。
二,更可氣的是,有些“資料”誤導著菇農。
不知道朋友們是否看到過一些資料上說什么,“提高培養料的酸堿度,提高PH值,增加培養料的抵抗力”,甚至說什么“培養菌絲的抗堿性能力”……我們一提到這里就來氣!你說平菇菌絲本來它的屬性是適合酸堿度中性偏下環境,你硬是給菌絲PH值9的堿性的環境,這不是為難平菇菌絲了嗎?難道你還想把“植食動物”馴化成“肉食動物”不成嗎?事實上,你抑制了雜菌的同時,也阻止了平菇菌絲的生長了。
菇農使用石灰要適量,但不知道多少量的時候,可以咨詢養菇專家,不要盲目去做,結果往往很難挽回。如果需要優質石灰種植菇類,可以電話聯系我們。